【手工皂問題】白粉(Soda Ash)

by Nelly Tsai
0 留言

白粉(Soda Ash)是手工皂表面形成的一層白色粉末狀物質,這種現象是因為尚未進行皂化反應的鹼液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而形成的白粉,化學名稱為「碳酸鈉 ; Na2CO3」,國外皂友稱「soda ash」。

2NaOH+CO2→ Na2CO3+H2O

白粉是手工皂製作中常出現的問題,它通常出現在肥皂的頂部,而且通常在熟成期間或晾皂前3天內即形成,但不必太擔心它的產生,因為它只是影響外觀,而肥皂本身仍可以安全地被使用

碳酸鈉,化學式:Na2CO3,俗名:蘇打(soda)、洗滌鹼、soda ash。外觀為白色粉末,易溶於水且為鹼性。

常見的製備方式就是將氫氧化鈉通入二氧化碳來製取碳酸鈉。

蘇打與小蘇打不同,小蘇打是碳酸氫鈉,化學式:NaHCO3。外觀為白色細小晶體,易溶於水且為鹼性,但碳酸鈉對水的溶解度更好,鹼性也較小蘇打強。

俗名蘇打小蘇打
中文名稱碳酸鈉碳酸氫鈉
化學式Na2CO3NaHCO3
外觀白色粉末白色細小晶體
溶解度皆易溶於水,但Na2CO3 > NaHCO3
酸鹼性皆為鹼性,但鹼性強度Na2CO3 > NaHCO3
  • 溫度與濕度:低溫、高濕度環境下,容易產生白粉。
  • 皂液trace程度:若於light trace時入模,容易導致白粉的形成。
  • 油脂配方:某些油脂配方也可能增加白粉形成的機率。
  • 保溫不當:製皂後的保溫不足或過早暴露在空氣中,也會促進白粉的生成。

由於白粉的成因是未進行皂化反應的鹼液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結合所造成,若可以讓鹼液反應較完全降低鹼液與二氧化碳的接觸,就可以減少白粉的產生,歸納成以下幾點:

  • 使用蒸餾水:避免水中雜質的影響。
  • 中溫製皂:讓油與鹼的溫度於40~50℃時反應,並確實讓肥皂達到trace狀態再入模。
  • 模具蓋上蓋子或封上保鮮膜:主要就是隔絕空氣,減少皂體與二氧化碳接觸的頻率。
  • 保溫處理:製皂後,將毛巾蓋在皂模上,保溫且降溫速度較慢,確認皂化的完全。
  • 油的配方:有皂友發現若使用高比例的單一種油脂,比較容易出現白粉。(但這點實在想不透是為什麼)

也有資料提及可以噴灑或添加其他物質

  • 噴灑表面:入模後,馬上在皂體表面噴上一層異丙醇(isopropanol),隔10-15 分鐘後再次噴灑,有助於蒸發表面的水,可以建立保護屏障,減少白粉的產生。
  • 添加乳酸鈉( Sodium Lactate):每磅(453.6克)的油加入一茶匙即可。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要在意它,當你開始使用這塊手工皂時,一定會將手工皂沾濕才會使用,這時候碳酸鈉其實已經溶於水中,已經不再附著於皂的表面。

但是若是這塊皂想要送人的話,可能為了美觀或避免不必要的誤會,還是想去除白粉,那就可以參考以下方法:

  • 輕除白粉:用紙巾或軟毛刷輕輕擦除皂體表面的白粉。
  • 水洗處理:將皂體表面用水沖洗,然後晾乾。
  • 蒸氣處理:用蒸氣熨斗對皂體表面進行蒸氣處理,使白粉溶解。
  • 修皂:將有白粉的皂體部分進行刨除。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可以按”Ctrl+D”收藏,也可以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喔!

參考資料:

5. 製作手工皂到底需要加多少水?

You may also like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