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裡做料理,其實常常運用到科學原理,只是我們沒有發現、沒有留意。今天想跟你分享一道很常見的小菜——醃小黃瓜。這道清爽的小點心,看似簡單,卻藏著兩個有趣的科學原理:鹽巴溶解的吸熱反應,還有滲透壓造成的小黃瓜出水。很簡單的料理與科學原理,讓孩子在生活中輕鬆學科學,讓科學不是這麼遙不可及,醃小黃瓜是既好吃又能學科學的好選擇,一起跟孩子動手做看看吧!

鹽巴撒下去:為什麼會「冰冰的」?
當我們把小黃瓜切好,撒上一些鹽巴,用手攪拌時,常常會突然覺得手感覺冰冰的,好像摸到冰塊一樣。孩子們第一次感覺到的時候,常會驚訝地說:「怎麼變冰冰的?」
這就是因為發生了吸熱反應。
鹽巴(氯化鈉)遇到小黃瓜表面的水分子,會溶解並解離成鈉離子和氯離子。這個過程需要吸收能量,就是所謂的「吸熱反應」,而能量就從周圍吸收,包括我們的手,所以我們才會感受到那股「冰冰的」感覺。
可以怎麼進行親子科學互動?
你可以邀孩子把手放在還沒加鹽的小黃瓜上,先感覺一下溫度。
然後再加鹽,攪拌一下,再摸一次。
請孩子描述差別,最後再告訴他這是「鹽巴在偷偷吸收手上的熱,所以你就會覺得冰冰的」。
用簡單的語言傳遞簡單的科學原理,讓孩子體驗科學就是發生在生活中這些小小的事。
半小時後:小黃瓜「哭」了
為什麼盆子裡變出水了?
等鹽巴和小黃瓜待上一段時間,你會發現盆子裡出現了一層水。其實沒有任何人偷偷在盆子裡加水,那些水是小黃瓜自己「擠出來的」。
這就是滲透壓的效果!
小黃瓜的細胞裡有很多水分,而細胞外面因為有鹽巴,造成鹽水的濃度比細胞內高。水分子就會從「鹽水濃度低的地方」往「鹽水濃度高的地方」跑,也可以想成「水從水多之地方往水少之地方」跑,就是我們看到的「小黃瓜流出水了」。
這時候小黃瓜水分減少,變得比較緊實,所以吃起來就有脆脆的感覺。
可以怎麼進行親子科學互動?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觀察,並且做個小比賽:看看小黃瓜、洋蔥或高麗菜,用同樣的方法醃,誰的水流得比較快?比較多?
這樣孩子就能學會比較與記錄,原來生活裡也能自己做科學實驗。
廚房就是家庭的實驗室
在這個小小的醃小黃瓜實驗裡,我們和孩子一起經歷了兩個科學現象:
- 吸熱反應 —— 鹽巴溶解時吸收周圍能量,手感到冰冰的。
- 滲透壓 —— 鹽巴讓小黃瓜「流出水」,變得更脆。
這些原理,在課本上可能需要好多文字解釋,但透過親手操作,孩子能更容易理解,甚至會記得更久。
來場小黃瓜實驗:先撒鹽感受「冰冰的」,等半小時後,再看看小黃瓜「流了多少眼淚」,下一餐就多了一盤清脆爽口的小黃瓜。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可以按”Ctrl+D”收藏,也可以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