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
有意識地增加早餐的蔬菜與蛋白質份量 
把多種蔬菜跟菇類炒成一大盤
誤打誤撞借了這本【醣胖】
原本以為是利用減醣生活來控制體重(白話文:減肥)的書籍。
實際上這本書主要是為糖尿病患者寫的低醣飲食概念,但其實作者也建議一般成年人進行低糖飲食,雖然不是糖尿病患者,但家族中有糖尿病史,算起來我也算高風險族群。
這本書用清楚的邏輯、醫生經驗與科學數據,顛覆了許多我原本以為正確的觀念,也強化了我平常對「擇食」的堅持。
顛覆觀念-這些知識讓我重新思考「健康」的定義
1. 瘦不等於健康:脂肪閾值(fat threshold)才是關鍵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脂肪閾值(fat threshold) 和一般知道的BMI正常與否無關,即使BMI正常,也可能體脂偏高、代謝異常!
2. 糖尿病其實離我們很近:台灣竟然每3人就有1人是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
3. 中年發福不是代謝下降!
20到60歲新陳代謝其實差不多,中年發福常常是生活方式導致,而非「代謝變慢」。
4. 認識纖維種類,吃對才有幫助
- 非水溶性纖維(蔬菜、水果、全榖類):結構厚重可以增加糞便體積
- 水溶性纖維(菇類、豆類):QQ黏黏的,會在消化道形成膠狀,減少低密度膽固醇的濃度。
5. 三顆水餃就等於一份醣!
三餐只吃水餃的話,容易醣過量,不是不能吃水餃,但是需要搭配蔬菜,或是超過量的水餃就只吃餡、不吃皮。
與我理念相符的實踐方向-原來我早就在做對的事!
1. 蔬菜的重要性!
台式早餐常常是碳水化合物為主角(饅頭、燒餅、麵包、粥),蛋白質與蔬菜的量很少,所以準備早餐的時候會有意識的增加蔬菜與蛋白質的量。
2. 正念低醣飲食
從挑選食材、了解營養、到專注進食、吃飯不滑手機,書中提到:滑手機吃飯會多吃15%熱量!。
3. 甜食不是禁忌,是選擇
不是不能吃甜食,也不是不能吃東西慶祝,而是知道為什麼,知道什麼是在乎,並適時做出選擇。
4. 多樣化飲食-沖繩人每天平均吃18種食材,而且近八成來自植物類
因為平日要工作的關係,所以都是周末去採買食物,蔬果類都盡量多樣性的採買,料理時也可以把多種蔬菜或菇類一起炒成一菜。
5. 避開「隱藏的醣」
隱藏的醣類常常在調味醬料或加工食品中出現,所以可以看看食品包裝的營養標示,或是減少調味醬料的使用。


總結心得:
《醣胖》不只是為糖尿病設計的工具書,它提供了每個人都該理解的健康飲食邏輯。如果你跟我一樣關心家人健康、注重日常飲食,推薦你閱讀這本書。不是要你戒醣,而是讓你知道怎麼聰明選擇。